軍情解析
  “黑絲帶”與“鶻鷹”,哪個更有資格上航母
  軍事專家:艦載機不必太糾結於“腿長腿短”
  自從31001號黑色“鶻鷹”戰機問世的那一刻起,將其發展為中國未來航母艦載機的呼聲就不絕於耳。不過,要想從“旱鴨子”變為“鹹水雞”,殲-31必須PK掉一個強勁對手——在未來中國空軍“挑大梁”的殲-20。
  在這項選擇中,軍迷總體上更傾向於殲-20,其理由是:“黑絲帶”(殲-20)集中了我國最先進技術與智慧,是不惜血本打造的國家級重點工程,在航母載機數量很有限的情況下,單機性能尤為重要。同時,殲-20機體較大,載荷、航程和作戰半徑出色,能夠讓母艦躲在相對安全的區域,有利於艦隊的生存。
  不過,資深專家卻更看好“鶻鷹”。
  “艦載機除了要具有與陸基飛機近似的性能外,所受的限制其實多得多,有更多的特殊要求。首先它必須要在航母這個狹小的活動機場上完成起降和存放,又要在海洋氣候環境中使用,這些均對艦載機的使用,提出了遠比陸基飛機苛刻的要求。”
  超級大本營軍事論壇主編李小健為錢報解讀道:“比如,航母擁擠的甲板,要求艦載機的尺寸儘量小,機翼甚至機尾要能摺疊;海平面濕度極高的鹽霧,會嚴重腐蝕金屬材料,要求艦載機具備防腐蝕性能。在搖晃、移動中航母甲板上起飛降落,對艦載機的低空穩定性、操縱性要求嚴苛,失速速度要儘量低。”
  據外媒推測,“鶻鷹”全長不到17米,明顯比20米出頭的“黑絲”要小巧,更適應艦載環境。
  更關鍵的因素是,為了獲得絕佳的瞬間盤旋性能,殲-20採用了鴨式佈局。可是,它的一對大後掠角的三角主翼,並不適應在航母上頻繁的低空低速起降。駕駛殲-20在“遼寧”號起降,飛機很可能反應遲鈍,成為非常危險的“鬼門關”。
  另外,殲-31常規佈局的主翼摺疊很方便,殲-20的三角主翼卻難以摺疊。
  對於軍迷最看重的內油和作戰半徑,李小健表示,艦載機其實不必太糾結於“腿長腿短”。
  “1944年6月,在太平洋戰爭的馬裡亞納海戰中,日本海軍機動部隊的艦載機航程遠長於美國航母上的艦載機,而且日軍採取了最大程度發揮長航程優勢的穿梭轟炸戰術,但結局卻是日軍慘敗,進攻的日本艦載機被美軍戰鬥機一邊倒地屠殺,留下了‘馬裡亞納火雞大獵殺’的記錄。”
  不同於坐標固定的陸基機場,航母是一個移動的基地,行蹤不定,進攻時可以靠近敵人,放出飛機之後可以後撤躲避。因此,內部燃油夠用就行,美國四代機中的艦載機,無論F-14還是F/A-18,都並不擁有超長的航程。F/A-18的內油甚至少得可憐,遂行任務時經常要掛4個副油箱。
  “還有,設計殲-31的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正是殲-15艦載戰機的研製單位,走過了艦載機的研發流程,他們對於戰鬥機怎樣適合航母作戰需要,相比研製殲-20的成飛更有經驗。”這也為殲-31加了分。
  李小健還提出,中國海軍在未來二三十年內,擁有超過10萬噸的大型核動力航母的概率不大,國產航母噸位或許也就是七八萬噸,因此,占據甲板和機庫空間較少、調度更方便靈活的中型機,更適應我們的實際情況。
  “目前,用於航母艦載的F-35C遭遇困難,進度緩慢,遠遠落後於空軍的A型和海軍陸戰隊的垂直起降B型,甚至有可能被國會砍掉。”李小健認為,殲-31終究是具備隱身能力的四代機,壓制美國現役的F/A-18艦載機,是沒有問題的。 本報記者 屠晨昕
  (原標題:“黑絲帶”與“鶻鷹”,哪個更有資格上航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h23ghquv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