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經濟周刊》刊發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的文章,他在文中的觀點認為,公眾對於養老金並軌的訴求並不切合“實際”,一些“並軌”建議不具備可操作性,社會上的“並軌”呼聲只是一個追求結果平等的“烏托邦”,這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不可能實現。“至少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這樣做。”他認為實現“並軌”付出的行政成本,還有可能面臨的風險,許多人並沒有認真掂量過。
  對此說法,筆者也表示部分贊同。的確,在養老金並軌的問題上,絕對不是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為了追求一個“形式上的平等”——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和企業以及城鄉居民在養老繳費方面實現“大一統”,這種想法雖然很理想,但是因為我們國家的基礎養老保險是在一張白紙上起步的,家底非常薄,所以想在短時期內形成各方都滿意而且保障很充分的養老保險機制的確對於國家財政以及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和社保經辦服務來說,都還跟不上,甚至是捉襟見肘。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提出要提高我國城鄉居民的基礎養老金的水平,因為按照目前的購買力以及養老金髮放水平,65元的基礎養老金的保障能力其實已經脆弱到可以忽略不計了,但是提高基礎養老金所涉及的人群是數以億計,即使提高十塊錢,對於人口大省河南、山東、四川這樣的省份來說,地方財政和中央財政每年轉移支付的資金也要以千億來計數。
  因此,筆者特別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在訪歐期間說的一句話,“再大的成就除以13億人都會變得很小,再小的問題乘以13億人都會變得很大。”因為中國的人口基數太大,而且社會階層的分化明顯,收入差距非常大,所以當一項事關所有人群今後幾十年養老的政策準備進行重大調整的時候,必須進行周密的設計,“下決心以前要把方方面面涉及的問題和障礙進行盡可能周延的考量,然後一一做好應對方案,最後胸有成竹地決策。”
  對於唐鈞所說的“至於社會上的‘並軌’呼聲,說穿了,只是一個追求結果平等的‘烏托邦’”的說法,筆者認為專家也不能簡單的認為社會各界對養老金“並軌”的呼聲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夢想”,而是老百姓對於目前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之間退休待遇差距以及當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完全由財政兜底現狀的不滿。
  這種不滿的長期積累,勢必會形成一個要求“徹底公平”的所謂“烏托邦”式的養老金改革模式,至於這個模式需要社會各個階層付出多大的經濟成本和改革的機會成本,倒是沒有太多人在意了。就比如說,很多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如果按照一些人的改革設想,由職工個人繳費養老金,那麼如果在保證工資待遇不降低的前提下,只能是由更多的創收利潤來彌補,這對於個別事業單位還可以做到,但是對於提供公共服務的某些事業單位,比如醫院和學校,可能就難以做到這一點,因為醫療衛生收費有其是教育收費的杠杠都明擺著,不可能因為養老金而多切出一塊收費項目。
  養老金並軌到底走什麼樣的路線,目前沒有定論,但讓改革群體和被改革群體都從改革中受益,是社會保障改革的總體方向,只不過,步子邁多大,確實需要高層決策穩慎推進,不能冒進,也不能止步不前,照顧公眾意願和尊重現實兩者並不矛盾,還是首先要做好機關事業單位的分類,儘快釐清事業單位的性質以及養老分擔機制。(何禾)  (原標題:讀懂公眾追求“烏托邦”式養老並軌背後的焦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h23ghquv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